二年级小朋友的作业总算弄完了写的作业不多,主要是手抄报,思维导图,科学观察,美术手工。都是小家伙自己动手设计,绘画,书写,妈妈只帮找了一下资料,打个照片,太省心了,孩子的手笔,大概率干不过家长们的大作,但不强求得奖、上墙,妈妈轻松,宝贝也得到了锻炼。

传说很久以前,月亮不像如今这么亮,颜色一片昏黄。月亮上有棵桂花树,每到月圆的时候,满树桂花飘散出清甜的香味。老人们说:“采得八月十五的桂花,和进新谷一起杵磨,吃了消灾祛病,青春不老。”月儿为什么这么亮那时的阿里山和月亮之间有一座美丽的虹桥相连,从地面走向月亮并不困难。到了八月十五满月那一夜,阿里山上就有许多身穿五彩达戈纹衣裳的姑娘,

一个接一个地攀上虹桥,登上月亮。姑娘们摘下桂花掺进谷子里,你一杵,我一杵,舂个不停,舂得一颗颗大米白似银,映得月儿一片透亮。一天,部落里有个姑娘想登虹桥上月宫,采一枝桂花和新谷舂磨给久病的伊娜(妈妈)熬稀饭。她背上沉沉的藤篓攀上虹桥,没想到刚走进月亮,虹桥就“喀啦”一声断落了。姑娘眼泪汪汪,从此再也回不了家乡。她每天都在桂花树下舂米,

中秋节手抄报:吃月饼,赏明月在月亮慢慢向南移动的同时,满天星斗们也露出了它们璀璨的光芒,好像要与月光共舞似的。万千的星斗围绕着那轮明月,无限的星光衬托出她优美的舞姿。在夜幕下,我感受到了她不同于一般的美:这种美,是清新的,是纯洁的,是淡雅的。试问,这超凡脱俗的美,又岂是李太白笔下的“瑶台镜”“白玉盘”所可比拟的?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《梦梁录》中,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,和菊花饼、梅花饼等同时存在,并且是“四时皆有,任便索唤,不误主顾”。
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,已无从考证。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”的诗句,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,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。当时,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,纷纷起义抗元,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。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,传递消息十分困难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获嘉县白起网络有限公司 » 月亮手抄报,太阳地球月亮手抄报